一代日本神机,濒临死亡-外盘期货
在国产厂商和iPhone激战正酣的时刻,“一代神机”索尼,倒在了无人问津的角落。
11月,索尼Xperia官方微信公众号自主注销,账号进入冻结状态。与此同时,索尼中国官网首页也已撤下手机分类入口,索尼手机的官方微博已有大半年未更新动态,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

正所谓再见来不及握手,索尼手机在中国,大约的确可以宣布凉透了。
从2013年Xperia Z1的惊艳登场,到2023年Xperia 5 V的绝唱,这个昔日的机皇纵横中国市场十余年,是一代人不可磨灭的消费电子记忆。
但崩塌并非在一瞬之间,索尼手机的陨落,某种程度上附带着“诺基亚色彩”,这是情怀碰撞技术需求后的注定结果。
索尼的告别,既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对所有手机厂商的警示:市场从不怀旧,它只向前。
1、过气顶流,退败中国市场
“没点信仰,真不敢买索尼手机。”这一度是索尼死忠粉劝诫自己为爱充值的最坚实理由。
的确,在这个iPhone通杀全球市场,国产手机羽翼日益丰满的当下,咱们似乎很难找到一个购买落后于潮流的手机的理由。
这场手机梦起始于1997年,在那个功能机占主导的年代,索尼凭借其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品牌优势,推出*机型 CMD-Z1,时尚设计和音乐特色使其迅速火爆市场。
到了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索尼却抓住机会与爱立信展开合作,各持 50% 股份成立合资公司,索尼爱立信应运而生。
至此,索尼手机完全体归位:索尼的影音技术与爱立信的通信实力*融合,催生了一系列现象级产品。
2003 年,T618(国行型号)横空出世,两年内狂销 1100 万部,一举扭转合资公司的亏损局面。随后的 Walkman 系列(W800、W995)将音乐手机推向*,Cyber-shot 系列(K750i、C905)则以 800 万像素重新定义移动影像,成为当时年轻消费者的身份象征。
2004-2007 年,索尼爱立信稳居全球第四大手机厂商,*时期全球市场份额达11%,成为功能机时代的影音神机代名词。
这一时期,国内市场消费者对三星、索尼等品牌的功能机好感十足,诞生了大批忠爱粉。
2014 财年,索尼手机全球销量达到4000万台的历史峰值,但这已是最后的荣光,索尼的软件生态短板劣势开始显露。
更要命的是,竞争对手开足马力朝着另外一个时代发起了冲锋,进入5G时代,索尼手机加速边缘化。在日本本土,其市场份额从两位数跌至 6%,被 iPhone 全面压制;欧洲市场陆续退出芬兰等地区,仅保留英德少量线上渠道;北美市场则彻底停售新机。
在中国市场同样如此,当小米1以1999元的定价掀起性价比革命,华为、vivo、OPPO各自用技术路线垦荒的时候,索尼的"工程师思维"早已跟不上消费者的需求。
2015至2019年,索尼手机全球销量从约2500万台暴跌至300万台出头,跌幅达88%。
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眼看着市场风向逐渐转变,自己已毫无竞争力可言,索尼手机还是坚守着高定价原则,亲手将自己扫进了时代的垃圾堆。
2、一场迟来的告别
在宣告败退中国市场之后,消费者热议最多的却是“索尼手机早就该退出了”。
其实作为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家大业大的公司,索尼曾出手整治过自己的手机业务,既然拥有出色的旗下的屏幕技术、影像设备,那么把旗下的部门强强整合,岂不是自然会诞生一个超级“缝合怪”。
这届网友,拍照不用美颜
索尼就是这样想的,2019年索尼发布了一台把这个集百长的理念具像化的产品初代Xperia 1。
这个产品显然很符合用户对于索尼手机的期待,自此索尼陆续推出了号称“整合与重启产品线”的新 Xperia 1/5/10 系列,放弃了此前混乱的XZ系列命名,只保留单纯的“大杯、中杯、小杯”。
索尼手机的三个系列定位大师级旗舰、紧凑旗舰以及大众市场,这一布局体现了索尼移动策略的根本转变:从追逐销量与市场份额,转向聚焦特定高端细分市场和盈利能力的打造。
实事求是的来讲,索尼手机对大环境的变动是比较敏锐的,索尼意识到,与其在已经杀成红海的大众市场与苹果、三星及中国品牌血拼,不如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在“超专业用户”这一细分市场建立护城河。
索尼内部的数据也支撑了这一策略。在其重要的市场如日本和台湾,有高达70% 的Xperia用户选择的是旗舰机Xperia 1。
这证明,依然愿意为索尼手机买单的,正是那些看重其独特技术和专业体验的核心用户。
但问题在于,消费者对手机的需求是体验为王,没有明显短板需求,而索尼却咋硬件道路上一条道走到黑,错失了与软件部分的关联性。
2021年与魅族的合作就是案例之一,这次合作本被视为索尼为其孱弱的系统体验寻得一剂“本土化解药”,但良药苦口索尼难以下咽。
双方的合作未能触及系统底层,如同隔靴搔痒,Xperia手机依然依赖原生安卓的那套逻辑,与国内应用生态的混乱现状格格不入。
以至于万众瞩目的强强联手,最终装个负一屏和应用市场就草草收场了。
索尼手机,似乎一直都缺乏壮士断腕的决心,放不下身段拥抱市场,又没有契合市场的发展手段,所以如今选择退出才会显得一点不突兀。
3、索尼手机,消亡倒计时?
败退中国的索尼手机,在全球市场同样只剩一口仙气续命。
据Counterpoint的统计,近五年Xperia全球市场份额徘徊在0.2%–0.3%,在多数国家甚至无法进入前十。
在消费电子产品洗牌迭代的这些年,LG也曾在2018年退出中国市场,三年后,LG在全球范围内直接放弃了整个手机业务;同样来自日本的夏普手机以及来自台湾的HTC,如今都已没什么存在感。
那么索尼手机是否会彻底消亡,彻底成为一段历史?
如今看来,索尼手机的市场其实只剩日本本土,但作为移动影像霸主的索尼,或许会将手机业务打造成一扇对外展示的窗口。
这话怎么理解?
索尼手机业务的一个关键战略价值是作为其影像传感器等尖端技术的试验窗口。许多新技术,如一英寸大底、眼控对焦等,都会先在Xperia手机上试水,之后再供应给其他手机厂商。只要这个战略价值存在,手机业务就有保留的理由。
其次,索尼已经明确表示将评估每个市场的盈利能力,并优先聚焦于其具有品牌基础和更高利润空间的地区,如日本和欧洲。
它的目标用户不再是普通消费者,而是那些看重其影音专业功能的摄影师、发烧友等“超专业用户”。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生态互联的价值,智能手机是连接其音乐、影视、游戏和智能家居生态的入口。放弃手机,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放弃了对未来物联网生态一个关键节点的掌控。
所以索尼手机大概率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但它也很难再回到主流大众的视野。
对于消费者而言,索尼手机的离去带走了一段青春记忆。那些年排队购买 Walkman 手机的热情,为 Xperia Z 系列的工业设计惊艳的瞬间,都成为中国手机市场发展史上的珍贵片段。
或许之后再想为信仰充值时,只能去二手市场淘宝了!








